「我想介紹珍珠奶茶給外國朋友,但我不知道怎麼講。」這句話應該是很多人的心聲。明明學生都知道珍珠奶茶是什麼,也知道英文叫 bubble tea 或 boba tea,但當真正要用英文跟外國人介紹時,卻突然卡住。不是單字不夠,是不知道怎麼從中文的腦袋切換到真正「外國人會聽懂」的表達方式。
這個問題其實很常見,尤其是台灣學生。我們從小就會用中文很詳細地介紹東西,譬如:「珍珠奶茶是一種把珍珠放進奶茶裡的台灣飲料,超好喝,有很多種口味……」但當我們試著把這段話直接翻成英文時,就會發現不自然,甚至講完後對方還是搞不懂你說的是什麼。
這是因為你不是在用「對方的語言」,而是在「翻自己的語言」。文化和特色不是逐字翻譯出來的,它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語言邏輯。如果你想要真的讓外國人理解你在說什麼、甚至對你介紹的東西產生興趣,你要做的不是翻譯,而是你要知道你該去哪裡學到你需要的東西。
介紹文化的關鍵不是內容,而是感受
要怎麼用英文介紹珍珠奶茶,第一步不是去查單字,而是去想:「我如果是外國人,完全沒看過這個東西,我會需要哪些資訊?」這就像是你要跟一個天生看不見的人介紹「藍色」是什麼一樣,不能只是說「就是天空的顏色」,而是要讓對方有畫面、有想像、有感覺。
所以,我們要學會把「珍珠奶茶」這件事拆解成幾個可以具體說明的面向,例如:
- 它是什麼類型的飲料
- 它的特色是什麼
- 為什麼大家愛它
- 喝的時候的感覺
而這些句子,你不需要自己從零開始編。最簡單、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去偷。沒錯,學英文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去偷那些已經存在的好句子。

從BBC與簡單英文維基百科「偷」出來的句子最自然
那要去哪裡偷?我最推薦的兩個地方,一個是 BBC Learning English 的《Six-Minute English》,另一個是 Simple English Wikipedia。這兩個資源的英文都經過設計,既是正確的英文,也是容易理解的英文,而且內容豐富、有文化背景,是非常適合練習「怎麼介紹東西」的語料來源。
BBC 的六分鐘英文就有一集在講 bubble tea,裡面提到:
https://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features/6-minute-english_2024/ep-240523
“For those who don’t know, pearl milk tea or bubble tea, is tea usually mixed with milk, crushed ice and filled with its signature chewy tapioca balls. But customers can then add whatever flavours they want. It’s innovative and exciting.”
這句話就非常實用,簡單、清楚,而且不會有你自己翻譯時那種「用中文思維硬塞英文」的感覺。
再看 Simple English Wikipedia 對 bubble tea 的開頭是:
https://simple.wikipedia.org/wiki/Bubble_tea
“Bubble tea, also called pearl tea or boba, is a drink which comes from Taiwan. It is made by mixing black tea with non-dairy creamer or milk and adding round “pearl” tapioca.”
這幾句都是可以直接拿來背下來的萬用介紹,哪怕你只記得這三句,面對外國朋友時也可以有自信開口介紹了。
真正學會的時刻,是你帶他去買的時候
當你學會這些句子以後,不要只是背下來。請你找一位外國朋友,真的帶他去買一杯珍珠奶茶。這個互動的過程,比你在家裡寫一百句筆記還有效。
你可以在介紹完之後,主動問他:「How do you like it?」或是「Can you describe the taste?」聽他怎麼形容這杯飲料。他可能會說:「It’s sweet and a little weird. I didn’t expect to chew something while drinking!」或者「It’s fun, but I’m not used to the texture.」
這些都是你下一次可以「再偷」的句子,變成你自己描述的素材。下次遇到新的外國朋友,你就可以說:
“My friend from the UK tried it last week. He said it’s fun but a bit strange because you chew and drink at the same time.”
這樣一來,你的英文就不再只是你「自己腦中的英文」,而是變成實際生活裡聽來、用過、有情境的英文。而這才是真正會說英文的開始。

珍珠奶茶只是開始,任何台灣文化你都能介紹
這種學習方式不是只適用在珍珠奶茶,任何台灣的文化特色你都可以這樣學。比如鳳梨酥,你可以去 Wikipedia 查 pineapple cake,學幾句怎麼形容它的甜味與外皮。再帶朋友吃,聽他怎麼說。或是端午節吃粽子時,問外國人吃起來什麼感覺,他說出來的句子,可能就是你下一次介紹粽子的最佳素材。
這種「偷句子 → 實際使用 → 聽對方 → 再轉述」的學習循環,不但會讓你越來越會講英文,也會讓你發現語言是一種互動,而不是考試。
所以與其緊張地想著要怎麼「正確」介紹一個東西,不如大方地從別人那裡學、去觀察、去聽、去用。你會發現,你英文越說越順,文化也越來越能說出深度與感動。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 只有倫敦人懂的密語?揭開Cockney Rhyming Slang的幽默與歷史|不是每個人都「聽得懂」
- 你還在講這個字嗎?出國的話千萬不要把這個字掛在嘴邊|這個詞在國外根本不能講!出國留學前一定要知道
- 英式英文日常教學|這些詞你查得到,卻不一定聽得懂:英國人日常會用的口語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