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閱讀好難?我想看懂新聞英文怎麼辦?|其實你應該要檢視的是這件事情!

「我真的很想讀懂《經濟學人》。」「我希望有一天可以不用翻譯,就看懂哈佛商業評論的內容。」這樣的願望我聽過太多次,幾乎可以說是每一位英文學習者心中的小小夢想。

不只是因為這些新聞或評論文章內容精彩,而是因為我們都知道,閱讀英文原文代表著某種程度上的自由。你能自己直接接觸世界上最一手的資訊,能不靠翻譯就掌握知識,更能成為一個不斷吸收、思考、輸出的學習者。這一切說起來很吸引人,但真正踏上這條「看懂新聞英文」的旅程時,許多人卻常常走不到一半就放棄了。

英文閱讀真的這麼難嗎?那是因為你跳過了「中文閱讀」

如果你現在是英文學習者,不管你是高中生、大學生,還是已經出社會多年的工作者,你或許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下載了一篇《經濟學人》的文章,想要練習閱讀,結果第一段就已經讀了三遍還是看不懂,句子又長又難、單字也陌生,然後就默默關掉頁面,告訴自己「我果然還不夠好」。

但真的是英文太難嗎?有時候,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對「艱澀長篇文章」本身就沒有閱讀耐性。而這個問題,往往不是出現在英文,而是從我們的中文閱讀習慣就已經開始了。

想一想:你最近一次靜下心來把一篇中文新聞完整讀完,是什麼時候?你能一口氣讀完 3000 字的長篇中文科普文章嗎?還是你平常閱讀都只停留在 Instagram 的一百字貼文,或是 YouTube 的標題與留言區?如果連中文的複雜文章都讀不下去,那麼英文文章——尤其是新聞評論類型的長篇資訊文章——你又怎麼可能讀得下去?

英文資訊的洪流正在淹沒所有人,你準備好了嗎?

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資訊速度遠比十年前快上數倍,而這些資訊的主要語言是什麼?答案很明確:英文。

根據統計,網路上超過 85% 的研究性文章、科技內容與第一手資訊,都是用英文發佈的。而人工智慧的興起,更讓英文閱讀的重要性被推上了新的高度。為什麼很多人說 AI 比較聰明?因為 AI 接收到的大部分高階資料,幾乎都是英文內容。換句話說,如果你不能直接閱讀英文,你在這場知識競賽中就永遠慢了一拍。

這時候,有些人開始焦慮:「那我要怎麼辦?我是不是應該去刷單字?開始每天讀《紐約時報》?」但你要知道,閱讀不是從「語言」開始的,而是從「思維耐力」開始的。

想讀懂英文新聞?你得先願意花時間讀完一篇難懂的中文文章

很多學生會說:「我好想讀懂英文文章,可是我就是沒辦法把一篇讀完。」但這不是語言能力的問題,這是習慣的問題。

試著問問自己:當你在讀一篇看起來很嚴肅、很專業的中文文章時,你是不是也很容易分心?是不是也會滑一下手機、開個 YouTube、看個 Reels 就中斷了?這樣的閱讀耐性,其實跟語言無關,是一種腦袋面對複雜資訊時的逃避反應。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提升英文閱讀能力,那你首先要做的,不是背更多單字,而是訓練自己靜下來、把一篇中文長文完整地讀完。讀一篇財經新聞、讀一篇科學新知、讀一份深度報導,當你對「資訊密度」的接受度提高了,你會發現閱讀英文只是把「語言包裝」換掉而已,真正難的不是英文,而是資訊本身的抽象度。

你以為你在練英文,其實你是在練思考

很多人覺得閱讀英文文章是語言訓練,但真正厲害的閱讀,是在逼你思考

《經濟學人》這種文章,不只是句子長而已,它會用隱喻、反諷、比較、因果推理等方式去分析世界的變化。你如果只是用英文角度去看,是不夠的,你需要有「閱讀複雜內容」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其實也可以靠中文文章來培養。

所以,當你開始能靜下心看完一篇「你平常不會主動想讀的中文文章」,當你開始願意一字一句地理解那些你本來不熟悉的議題,你就會發現,其實你的英文閱讀力也同步上升了。因為閱讀力,不只是語言力,而是一種面對複雜內容時的耐性、邏輯與開放態度。

結語:真正的閱讀,不只是語言問題,是習慣與選擇

很多人都希望「我英文變好之後就可以去看原文資料」,但實際上,你願不願意「花時間讀懂一篇資訊」的習慣,才是你是否真的會去看原文資料的關鍵。

與其一開始就挑戰《經濟學人》,不如每天先讀一篇中文的國際新聞、商業報導、或深入評論。這個過程會讓你的思維變得更耐讀、更有層次,也會讓你真正進入英文閱讀的世界時,感覺熟悉,而不是沮喪。

英文閱讀,不是讓你成為英文高手,而是讓你變成資訊高手。而這條路,必須從培養自己閱讀耐性的「中文日常」開始。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