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是哪裡人?|留學時被問「你是哪裡人?」該怎麼回答?從台灣人的真實經驗說起

出國留學之後,你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戰,而其中最常見、也最容易觸發文化神經的一個問題就是:「Where are you from?」看似簡單,但每個台灣留學生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回答邏輯。

我自己曾經在英國留學、實習與澳洲工作,也不只一次被問過這個問題,而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會根據對方的背景、語言與態度而有所不同。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幾年在英語世界中,是怎麼在「做自己」與「介紹台灣」之間找到平衡點的。

我是台灣人,這件事我非常確定

每當我遇到歐洲人、或是非華人的朋友,這句回答幾乎是脫口而出的:「I’m from Taiwan. Taiwan is a country in East Asia.」
我不會猶豫,也不會吞吞吐吐。我知道我來自哪裡,我也知道這是我應該說出來的事情。

而當他們一臉好奇地看著我時,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他們帶去當地的珍珠奶茶店。台灣之光,不只讓人喝得開心,也讓文化變得具象又容易理解。有些人問我:「你怎麼不介紹台積電?」老實說,我當然知道台灣在科技領域的地位,但我選擇用大家聽得懂的方式介紹我們的家鄉,更多的是你希望他愛上這個國家,有一天也可以邀請他到台灣來玩,介紹珍珠奶茶應該更吸引人吧!?

我比較常說的是台灣的風景、宮廟文化、我們的夜市,我會讓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在亞洲、但不完全跟中國、日本或韓國一樣的地方。有時候他們還會笑著問我:「那是泰國嗎?」但老實說,這種情況真的越來越少。而且現在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台灣,連很多老奶奶都知道台灣了,可能是台灣這幾年實在太常上國際新聞了,也可能是珍奶真的太紅了。

不管怎麼說,當你出國留學、或是在異地生活,有人問你是哪裡人,就是一次讓別人認識台灣的機會。請你大方地說出來,而且記得——你就是最好的文化大使。多學一點台灣的文化內容的英文對你是最有幫助的!

當遇到華人,我就打開「策略模式」

如果對方是華人,那我就會先觀察對方的反應與態度。因為我一直都假裝我不會講中文,所以很多時候我都可以更輕易地躲過對方對我的拷問,因為通常他們的英文也都沒有這麼好,甚至沒有討論過這樣的問題,這招我在英國和澳洲都用過,而且效果非常好。

不是因為我討厭中文,而是因為有些人一看到你是台灣人,會立刻進入一種政治辯論模式,好像你走在路上只是為了參與一場即席辯論會。老實說,這些互動除了讓我語言消耗,幾乎沒有任何收穫。

我曾經在英國的課堂中間休息的時候,用了不會講中文的那招,被一個中國女生當面用中文嗆說:「你知道中國以後會變得很強盛嗎?」當下我腦中閃過的是:「妳不是在英國留學嗎?到底為什麼敢這樣說話啊。」我當時什麼也沒回,只是淡淡說:Actually, I don’t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然後,我轉頭繼續做我自己的事情。

我學到的教訓是:跟不講理的人吵架,是浪費生命。 他們不是真的想認識你,也不是對話,只是想證明自己對、想主導那段談話。

反過來說,我也遇過很多開明、願意好好聊天的中國同學。我會和他們一起討論文化差異,也會互相學習。但我心裡始終記得一件事:我沒有義務討好每一個人,也沒有義務在每一場場合都辯論到底。我唯一的責任,是清楚表達我是誰、來自哪裡,以及我為什麼值得尊重。

每一次回答「我是哪裡人」,都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也許你會以為「I’m from Taiwan」只是一句簡單的自我介紹。但對我來說,它其實是一段身份確認的旅程。當我越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講起這句話的時候,也就越有底氣。

我從來不覺得我需要大聲吶喊才證明自己的國家存在。我相信一杯珍奶、一段溫暖的介紹、一場真誠的對話,比一百句口號更能讓別人記得你,也記得台灣。

當你開始用英文去介紹你的家鄉,你會發現,這不只是一種語言練習,更是一種文化內化與輸出的過程。你會開始思考:台灣對你來說是什麼?你最想讓別人認識的是哪一面?

如果你也是正在出國路上的台灣學生,記得這幾件事

出國不是為了吵架,也不是為了證明你政治正確。出國是為了讓你變成一個更開放、更自信、更能與世界對話的人。

所以,遇到友善的人,就打開話題;遇到無理取鬧的人,就優雅地轉頭離開。

你不需要在每一場對話中都辯贏,但你可以在每一段旅程中活得更清楚、更踏實。因為你從台灣來,而這件事,本身就值得驕傲。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