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食物真的很難吃嗎?去英國之前你一定要知道的事情|留學生的真心話大公開!

「英國的食物真的很難吃嗎?」這個問題就像是經典的靈魂拷問,無論是準備要到英國留學的學生,還是熱愛英國文化的朋友,總是忍不住在心裡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畢竟,網路上滿滿的吐槽與傳說,似乎告訴我們英國的食物就是冷、淡、無聊到懷疑人生。作為一個曾在英國奮戰過的留學生,今天我就來用血淚(和飢餓)換來的真實經驗,聊聊這個「難吃」的都市傳說。

初到英國:味蕾的文化衝擊

剛到英國的前幾個星期,我真的是每天都活在味覺的驚嚇中。你能想像嗎?滿懷期待走進超市,結果發現貨架上堆滿了冷冰冰的三明治,乾巴巴的麵包,還有看起來像隔夜菜的沙拉。那種感覺就像是打開便當盒,發現裡面只有白飯和一片生菜,心裡只剩下一句:「這是要餓死誰?」還記得有一次進到一個烤雞店,那個烤雞烤的乾巴巴就算了,我吃完還直接肚子痛去廁所拉肚子。

尤其在那冷到刺骨的英國冬天,手握一個涼颼颼的三明治,彷彿人生也跟著進入低溫模式。難怪大家說英國的食譜是最薄的,因為只需要三個步驟:「買個三明治、加點鹽、結束。」

英國料理真的「難吃」嗎?其實是太健康了!

但隨著時間過去,我開始習慣這種飲食模式,甚至在回到台灣後有了驚人的發現:英國的食物難吃,其實是因為它太健康了!

英國人對調味的執著大概就是「少即是多」,多到什麼都沒有。炸魚薯條呢?魚真的炸得很酥,但吃到一半你會發現——「咦?為什麼我吃到的只有魚的原味?」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期待你自己加醋或鹽,提供DIY的成就感。

反觀回到台灣,哇!鹽酥雞、滷肉飯、珍奶三兄弟,簡直就是味蕾的嘉年華,每一口都是油、鹽、糖在舌尖的狂歡派對。結果呢?吃沒幾天就覺得太油太膩,甚至懷念起英國那些「沒味道但吃不胖」的健康便當。這才明白,英國人不是不會煮,只是他們把食物的「真實原味」放在首位,健康到讓人懷疑人生。

留學生的美食探索:好吃的食物都不是英國料理!

說到在英國吃到最好吃的食物,我必須誠實地承認:真的,幾乎都不是英國料理。

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味覺失望後,我找到了人生的救贖——學生餐廳和中國城。

學生餐廳就像是留學生的避風港,至少米飯是熱的,配菜有時候還會出現奇蹟般的咖哩,吃起來竟然意外地美味。但真正拯救我味蕾的,是中國城裡的各種亞洲餐廳。那裡簡直是亞洲胃的天堂,火鍋、滷味、麻辣燙應有盡有。

其中,最讓我魂牽夢縈的竟然是——**韓式炸雞。**沒錯,留學生的美食清單上,排名第一的竟然不是英國的傳統菜,而是一份外酥內嫩、醬汁甜辣的韓式炸雞。你能想像嗎?我在倫敦中國城,吃著由印度廚師炸出來的韓式炸雞,感受到一種跨越國界的美食融合。這場景就像是打開一部Netflix的多元文化紀錄片,驚喜又荒謬。

現代英國餐廳:義大利人和印度人的天下

有人說,現代英國的美食,其實是義大利人和印度人拯救回來的。這話真不假。走在倫敦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披薩店、義大利麵館和香料四溢的印度餐廳。你可能會以為自己走錯了國家,因為即便進了一家標榜「英國傳統料理」的餐廳,廚房裡忙碌的,往往還是來自南亞或地中海的廚師。

甚至有一次我走進一家日本拉麵店,心想終於可以吃到道地的日式風味,結果服務生是印度人,廚師也是印度人,唯一跟日本有關的大概就只有店名和牆上的富士山照片。雖然文化混搭得有點搞笑,但不得不說,味道意外地不錯,至少比我想像中更貼近「好吃」的標準。

結論:英國食物,真的那麼難吃嗎?

所以,英國的食物真的很難吃嗎?我的答案是:看你怎麼定義「好吃」。

如果你期待每一餐都像台灣夜市那樣油香四溢,可能會有點失望。但如果你願意接受不同文化的味覺冒險,英國其實充滿了驚喜。英國本地的食物偏健康、簡單,味道清淡到你可能懷疑人生;但英國多元文化帶來的美食選擇,卻足以滿足來自世界各地的味蕾。

畢竟,在英國吃到最好吃的食物,往往不是英國菜,這本身就很英國。這就是英國飲食文化最有趣的地方:不在於它多麼傳統或地道,而在於它能夠包容來自世界各地的風味,讓你在一座城市裡吃遍全球。

所以,下次有人再問你:「英國的食物是不是很難吃?」你可以幽默地回答:「看你想吃哪個國家的美食!」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