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閱讀能力應該要怎麼提升?破解速度卡關與單字焦慮的正確練法|為什麼我們讀了這麼多年英文,卻還是讀不快?

「我想看得懂英文新聞,有可能嗎?」、「學術文章太難了,看兩行我就想放棄」、「我明明背了很多單字,為什麼還是讀超慢?」這些問題,幾乎每一位英文學習者都有問過自己。尤其對於即將出國留學或準備研究所的學生來說,閱讀能力幾乎是學術生涯最重要的基礎技能。但問題來了,閱讀能力到底能不能訓練?要從哪裡開始?

我自己過去在幫學生準備國外課程與原文書閱讀時,發現很多人其實不是「看不懂英文」,而是「不知道怎麼看」。他們一遇到生字就停下來,一遇到長句就斷線,再加上過去學校教育比較偏重翻譯與填空,導致閱讀一直無法進入「流暢輸入」的狀態。結果就是,讀得慢,看得累,內容也記不住。

但其實,英文閱讀要變強,說穿了就兩件事:你對單字的熟悉度,還有你對句子邏輯的掌握能力。只要處理好這兩個面向,你的閱讀速度與理解力會有顯著的提升。

閱讀速度的基礎是單字,但不是叫你背單字書

很多人以為提升閱讀速度就是「一直讀一直讀」,其實不對。如果你每遇到一個生字就要查字典,或者句子裡有三四個關鍵字你完全沒看過,那你的大腦會花很多時間在「解碼」,自然就慢了下來。

那單字要怎麼背?我的建議是:先不要背單字書,而是從主題出發,透過中英對照的方式建立專屬詞彙庫。比方說你最近對「虛擬貨幣」有興趣,那就先去看一篇中文的介紹,理解大概的概念與流程,再去看英文的 Wikipedia 或新聞報導,看哪些詞是你不熟的。

這樣的學習會更有效率,因為你已經知道內容在講什麼,所以英文裡的專業單字你可以很快對應回中文,也比較容易吸收。例如 blockchain、decentralized、mining、token 這些詞如果你有概念,就會發現它們在各種文章中不斷出現,自然就記住了。

這個方法不只能用在科技,也可以用在自然科學(像是 water cycle)、歷史、政治、甚至音樂或藝術。你越了解這個主題的基本概念,你對應到英文的時候就越快能進入狀況。這就是閱讀速度提升的第一步:縮短你對單字的「反應時間」。

理解文法不是死背,而是搞懂句子邏輯怎麼跑

當然,閱讀的第二個大難題就是「長難句」。你可能遇過一種情況:文章不是你完全看不懂,但一句話好像就是繞來繞去搞不清楚主詞是誰、動詞是什麼、代名詞到底指的是哪一個人。

這裡的關鍵在於你對「句子結構」的掌握。也許你背過很多文法規則:現在完成式怎麼用、被動語態長怎樣、關係代名詞用法是什麼,但你可能沒有把這些文法內化成「閱讀時的線索感」。

以學術文章來說,句子為了要寫得精確,常常會使用大量的插入語、代名詞、被動結構,但同時也會非常小心地標明邏輯關係。像是 although、because、therefore、such as、in other words,這些連接詞的存在,幫助我們判斷整段句子的意圖與主題。只要你能夠釐清句子誰是誰、前後關係是什麼,很多長句其實就不會那麼可怕。

所以我建議閱讀者可以訓練一件事:讀完一句話後,簡單地用中文在腦中講一次那句話在說什麼。不是逐字翻譯,而是「這句話在幹嘛?是舉例?是對比?還是總結?」當你練習久了,這種邏輯判斷會變成你的直覺,也就能自然應付更多學術或專業文章了。

閱讀能力不是天生,是從正確練習中累積出來的

很多人誤以為「閱讀是一種天賦」,有些人就是讀得快、記得多、看得懂。但實際上,閱讀能力和語感一樣,是靠輸入與理解練習建立起來的技能。沒有哪個英文母語者一出生就懂得讀新聞或論文,他們也需要時間習慣文體與邏輯。

而我們在非母語的環境中學英文,更需要建立「穩定的閱讀習慣」,但這個習慣不是瞎讀或硬背,而是根據自己目前的程度、主題興趣與學習目標,去挑選適合的材料,配合中英對照與文法梳理,一步一步把閱讀速度從慢變快,把理解力從模糊變清晰。

這過程可能不會像學口說那樣讓人馬上有成就感,也不像背單字一樣可以量化,但它的成果會在你讀懂一整篇文章、理解一個陌生概念、或者考試閱讀題組時速度倍增的那一刻,悄悄地回報你。

想讀懂英文世界,就從今天開始這樣做

總結來說,英文閱讀能力要提升,沒有捷徑,只有方向正確的累積。先從你有興趣的主題出發,建立自己的主題詞彙庫,再從英文原文中觀察句子的結構、邏輯與用法,並學習怎麼讓自己讀得快、看得懂、記得住。

不要再只是背單字表,也不要再只是靠翻譯來讀英文。閱讀是一個語感的過程,而語感的背後,是無數次你主動「試著理解」的努力。

只要你願意開始,哪怕每天只讀一小段,英文閱讀能力就會像肌肉一樣慢慢地長出來,讓你一步步真正走進英文的世界,不再只是考試機器,而是能用英文看世界的人。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