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英文會考,我們的英文真的「會」了嗎|為什麼還是不會講英文?揭開台灣學生口說卡關的真相

每年到了國中會考結束的時候,身為英文老師的我們,心裡總是五味雜陳。一方面會替學生鬆一口氣,另一方面卻也不禁想問一句:這樣的英文考試,真的能讓孩子「學會英文」嗎?很多學生的成績看起來不錯,文法也背得很熟,單字量比起很多歐洲學生還要多,但只要你問他一句最簡單的英文日常對話,例如:「你昨天做了什麼?」學生可能愣住三秒後才慢慢吐出幾個片段的詞。

這個現象在我自己到歐洲語言學校學習的時候尤其明顯。當地學生可能連「現在完成式」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但一開口就是自然地道的英文,跟老師互動也完全不怕講錯。我不禁想:我們台灣學生,真的不輸人,可是我們的英文,為什麼一直「說不出口」?

文法和單字學了那麼多,為什麼還是講不出來?

台灣學生的英文文法知識可以說是「深不可測」,尤其是學到高年級之後,你問他什麼叫「第三人稱單數動詞要加 s」、「過去完成式是 had 加過去分詞」,幾乎都能倒背如流。但就是這樣的學生,在真實對話中,說出一句完整的英文時,還是會漏掉那個「s」,或把過去式說成現在式。

這不是學生不努力,而是因為我們學到的那些文法和單字,從來沒有進入我們說話的反射神經裡。我們的英文學習,大多建立在選擇題上,考的是你會不會「判斷哪一個選項是正確的」,而不是你會不會自然地說出正確的句子。結果就是,我們的文法知識非常強,但用的時候卻反而變成一種「分析型知識」,不斷地在腦中翻譯、套公式,無法自動化。

說穿了,我們學的是「英文測驗」,而不是「語言」。

考試制度的陷阱:你只是選出正確答案,不是真正理解

我們的升學考試制度裡,英文幾乎都靠選擇題為主。不論是文法、單字還是閱讀理解,幾乎都是從「四個選項裡選出一個正確的答案」。表面上看起來學生能從三錯一對中辨識正確用法,但實際上,他們接觸到的,卻是三句錯的英文加上一句怪怪但合乎文法的句子。

久而久之,學生的大腦習慣於從「錯誤當中找出正確」,卻不習慣一口氣產出完整且自然的正確句子。更糟的是,很多題目的語句設計本身並不自然,反而是為了考出「你知不知道某一個文法點」而硬湊出來的例句。這樣的學習過程,不但沒有提供語感,甚至有時會誤導學生對自然語言的認識。

想想看,如果你學鋼琴時天天彈錯音的曲子,老師叫你挑出哪個音彈錯,而不是教你如何流暢演奏一首歌,你真的會變成一個會彈鋼琴的人嗎?

口說卡關,其實是輸在「語感輸入」太少

英文口說的困難,說穿了是「語感」問題,而語感的養成,靠的是大量正確輸入。台灣學生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從小學到大的英文教材裡,「正確的英文句子輸入量太少」。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處理題目選項,在「選出答案」的過程中,我們並不會仔細去吸收句子的語調、用法與語境。

反觀聽力或閱讀測驗,反而比較有機會讓學生接觸到大量自然、正確的英文句子。這些句子不是為了考你而設計的陷阱,而是完整的資訊傳遞工具。這才是真正的語言訓練方向。

所以與其設計一堆公式題目來測驗學生的「選擇能力」,不如增加更多「理解能力」的測驗。比如說,讓學生聽到一段對話後回答細節,或閱讀一篇文章後抓出邏輯順序,甚至只要把文法學習融入情境範例中,效果就會比「請選出正確句型」來得自然有效。

從「會考英文」到「會用英文」,我們該改變什麼?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如果不用選擇題,那老師怎麼改考卷?怎麼測驗文法?但我們是不是可以換個角度想:文法的真正測驗方式,不應該是「看你會不會選對答案」,而是「你能不能聽懂/看懂這個文法點用在自然語句裡的時候,它是怎麼運作的」。

如果一個學生聽不懂過去式的說法,看不懂假設語氣的語感,那他本來就不懂這個文法,而不是因為他不會選出「B」這個答案。真正會用的人,是看得懂、聽得懂、講得出來、寫得下去的人,不是考得出選擇題滿分的人。

未來如果我們的英語教學能夠更著重在語言本質的「溝通與理解」,而不是「記憶與套用公式」,我們的學生才會真的從「會考英文」,變成「會用英文」。

結語

希望讓台灣學生在面對英文時,能夠不再只是「考得好」,而是真的「說得出、聽得懂、讀得進去、寫得順」。因為英文不是科目,而是語言;而語言,永遠屬於願意使用它的人。

如果你也曾經在「考過了卻還是不會說」的挫折中迷路,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點亮一點方向。你其實不差,你只是被錯的方向耽誤太久了。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