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一看到雅思閱讀就慌|雅思閱讀不是要看懂整篇文章,而是抓對「這件事」才拿高分

很多考生一打開雅思閱讀題,就被那三篇長長的文章嚇到。每一篇都有專業術語、艱深的句子,甚至還有陌生的主題。大多數人自然會覺得:「我一定要先把整篇文章看懂,才有辦法答題。」這個想法看起來合理,卻是導致分數停在 6.0 的最大陷阱。

因為雅思閱讀的設計目的,根本不是要你「看懂每一字一句」,而是要測試你「找資訊的能力」。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場語文理解比賽,而是一場資訊搜尋挑戰。

我常跟學生說,考雅思閱讀不是在讀小說,而是在查資料。 如果你還抱著「我一定要從頭看到尾」的想法進考場,不僅會浪費大量時間,還會錯過最關鍵的資訊。這樣的習慣放在學術環境裡也會出問題,因為在英國念研究所的時候,一天要看兩到三篇論文,沒有人會一字一句看完。真正有效率的學習者,都知道怎麼快速判斷一篇文章「有沒有我要的資訊」。

雅思閱讀的核心:測的是找資料的能力

雅思閱讀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原因很簡單,它是一個學術英語考試(Academic English Test)。考完雅思,你進入研究所後,每天都要接觸大量英文資料,從期刊論文、報告到課堂講義,你不可能每一篇都從頭到尾精讀。你要學會的,是如何根據關鍵字、段落結構、語氣變化,快速找到有用的資訊。

這也是為什麼雅思閱讀常出現「定位題」和「段落配對題」:考官要看的是你能不能像研究生一樣,在一篇文章中迅速定位答案,而不是死背單字。舉例來說,有一道題可能問「作者提到哪一項原因造成氣候變遷?」如果你還在努力理解前面所有的例子和背景介紹,那就會浪費大量時間。反而,真正高分的考生會立刻先看題目、抓關鍵字,再回去掃描文章。

先看題目,而不是先看文章

很多人考試習慣一拿到閱讀題就從第一段開始看,看到最後一段才開始看題目。這是中文閱讀訓練下的自然反應,但在雅思閱讀裡卻是低效率的做法。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先看題目,再進文章找答案。

題目其實早就告訴你考官想測什麼。它會用一些關鍵詞(如 “the main reason”,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mentioned in paragraph C”)指引你答案在哪裡。當你理解題目,你的大腦會自動設定「搜尋雷達」,當掃到文章中類似的詞彙或同義替換時,會立刻停下來確認。這樣一來,你不需要讀整篇,只要針對題目找線索。

我以前考試的時候,常常會整段略過不讀,因為我知道那裡沒有我要的資料。例如有時候題目全都集中在某幾個段落裡面,而第一段只是背景介紹或歷史脈絡,那就不需要浪費時間。能做到這一點,代表你真正理解了雅思閱讀的本質:不是「懂越多越好」,而是「找到對的資訊最快」。

閱讀能力=研究能力:為什麼這跟出國念書有關

很多人把雅思閱讀當作「考試技巧」,但其實它在訓練的能力,正是你出國後每天都要用到的研究技巧。舉個例子,你在英國念碩士時,教授可能會指定十篇學術論文讓你準備報告。你不可能逐字閱讀所有內容,你會先看摘要(abstract)、再掃描每一段的開頭句(topic sentence),快速判斷這篇論文是不是和你的研究主題有關。

這種能力就是雅思閱讀想訓練你的。當你能掌握這種「找資料」的技巧,你不只考試會進步,未來在寫論文、找資料、做報告時也會更有效率。這也是為什麼我常說:雅思閱讀看似是英文考試,其實是在替你未來的留學生活做準備。

結語:真正的關鍵不是「讀懂文章」,而是「懂得取捨」

雅思閱讀最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把每一個字都翻譯出來,而是你能不能判斷「哪些部分值得看、哪些可以略過」。如果你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的段落上,就算你英文再好,也無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題目。高分考生的差別就在於,他們知道自己在找什麼,也知道什麼可以不看。

所以,與其苦背單字、練速讀,不如先學會「閱讀選擇」。考試時,先看題目、再抓關鍵字、善用段落開頭句與轉折詞。當你越來越熟悉這種找資料的方式,你會發現閱讀不再是一場折磨,而是一場尋寶。最終,你不只是拿到雅思高分,更學會了一種讓你在留學與職場上都受用的能力,在海量資訊裡,找到真正重要的那一件事。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