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世界裡,只要輸入「學英文捷徑」,立刻跳出無數廣告:有人保證 28 天就能開口說英文,有人承諾三個月就能跟外國人對話。這些口號聽起來令人心動,畢竟誰不想花少少時間就得到最大成果?可是現實殘酷,語言學習並不像減肥藥廣告那樣,一顆就能立竿見影。
就連被譽為「語言天才」的阿滴英文,也需要花上長時間練習,他必須要花一整年的時間(每天一小時),才有辦法把義大利文學到B2的程度。雖然他的托福考試可以拿到滿分,但他第一次挑戰雅思時,也因為不了解考試特性而沒辦法完美達標。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語言並不是「一蹴可幾」的技能,就算高手也得持續打磨。那麼,當大家都在追求捷徑時,有沒有一條真正能讓學英文更快上手的路?
真正的捷徑,不是速成,而是打好基礎
如果硬要說有捷徑,那就是「把發音重新打掉重練」。聽起來不像廣告般吸引人,卻是能讓後續學習事半功倍的唯一方法。
為什麼?因為發音是語言的根基。當你能正確掌握發音,腦中會更快建立起聲音與單字的連結。你讀到一個字時,會立刻聽到它的聲音;你聽到一個句子時,會更容易拼湊出它的結構。
反之,如果發音模糊不清,你就會陷入「讀懂卻聽不懂、背了卻說不出」的惡性循環。很多台灣學生學英文多年,仍然無法自然表達,很大的原因就是基礎發音沒有打好。

為什麼推薦從英式發音開始?
許多人會好奇,為什麼特別建議從英式發音開始,而不是美式或其他系統?原因在於,大部分台灣學生其實早就在潛移默化中接觸過「美式發音」。無論是卡通、兒童美語教材,還是補習班的教學方式。
問題是,這些接觸往往並不完整,也不是完全正確的音標訓練,而是帶有濃厚「台式腔」的美式模仿。當你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學習,腦中會一直出現舊有錯誤的發音習慣,等於在歪掉的骨架上拼命加磚,越蓋越歪。
而英式發音就像是逼迫你按下「reset 鍵」,徹底打掉重練。由於它和台灣學生原本接觸的習慣差距較大,你反而不會用舊思維去「矯正」,而是乾脆從零開始建立新系統。英式發音的子音和母音區分細膩,對耳朵的敏感度是一種強化訓練。舉例來說,美式英語中很多人會弱化 t 的音,像 water 變成 /wɔɾər/,但英式發音會清楚讀出 /ˈwɔːtə/。
這樣的差別,對正在學習的人來說,其實就是一種「雕刻語感」的過程。當你養成了對細節的敏銳度,不管之後學習哪一種口音(例如:澳洲腔),都比較能舉一反三。更重要的是,因為英式發音的系統性強,你會更清楚知道該怎麼對應音標,進而改善自己原本的模糊發音,讓整體學習重新站在正確的軌道上。
發音帶來的正向循環
發音的影響,不只是「英文聽起來好不好聽」這麼簡單,而是會全面影響你的聽說讀寫。首先,當你的發音正確,別人能清楚理解你說的話,你會立刻獲得正向回饋,這種「被聽懂」的感覺會讓你更有信心,進而願意開口說更多。這種自信不是靠背單字能給的,而是來自真實交流的成功經驗。
接著,你會發現聽力也同步提升。因為你在腦中已經建立了「正確的聲音檔案庫」,當外國人講話時,你不再需要「猜」對方在說什麼,而是能直接抓到熟悉的聲音對應單字。例如,當你習慣英式發音中的 /ʌ/,你就不會再把 bus 聽成 boss。這種準確度會幫助你更快進入對話,不再錯過細節。
在閱讀與寫作上,發音同樣能產生連鎖效應。當你腦中有一套穩定的聲音系統,你看到單字時會自動聽到正確的音,進而更容易記住拼字。寫作時,你也會因為熟悉「哪個句子聽起來才正確」而更快檢查出錯誤。長久下來,這會形成一個循環:說得更準確 → 被聽懂更有成就感 → 願意多開口 → 聽力更進步 → 口說、句構和寫作提升。
這種循環能夠讓英文學習從一件痛苦的事情,逐漸變成一個讓人享受的過程,而這才是真正能堅持下去的動力。

捷徑不是偷懶,而是聰明地學
所以,學英文真的有捷徑嗎?答案是:有,但不是廣告上說的「28 天開口說英語」。
真正的捷徑,是願意花時間在基礎上,先把發音訓練到位。這樣你在未來學單字、背文法、練口說、做聽力時,才能事半功倍。就像蓋房子一樣,基礎穩固,樓層才蓋得高。很多人覺得「發音只是口音問題」,但實際上,它牽動著整個學習系統。學好發音,才是你英文路上能夠少走彎路的真正捷徑。
如果你真的想找一條快速的通道,那麼,請勇敢地把舊有的發音習慣打掉,重新開始。這會是你最值得投資的一步。
來上課吧:里茲螞蟻英式發音課程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 英國腔跟澳洲腔差在哪裡?從聲音、發音到歷史一次搞懂|下次你就會分辨跟你說話的是英國人還是澳洲人
- 英文的線上課程有沒有效啊?真相沒你想的夢幻|線上課程百花齊放,但你的英文真的有進步嗎?
- 考完英文會考,我們的英文真的「會」了嗎|為什麼還是不會講英文?揭開台灣學生口說卡關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