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講這個字嗎?出國的話千萬不要把這個字掛在嘴邊|這個詞在國外根本不能講!出國留學前一定要知道

你是不是曾經在買文具或畫畫用品時說過:「我要買一支皮膚色的色鉛筆」?在台灣,這句話幾乎沒有人覺得奇怪。你講出來,店員也會立刻知道你說的是那種偏米色、帶點橘調的顏色。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詞語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時代文化的盲點?

我還記得大學時聽過一位國際講者分享,他說:「如果台灣想要真正邁向國際化,有一個詞必須從我們的語言中消失,那就是『皮膚色』。」當時全場一片安靜,因為我們從來沒想過,這麼理所當然的一個名詞,竟然會在國際語境中變得那麼不合時宜。畢竟,在多元族群並存的社會裡,皮膚從來就不是單一顏色,每個人對「skin color」的聯想都可能截然不同。你說的皮膚色是誰的皮膚?白人?亞洲人?還是非裔?這樣的語言,其實早已隱含一種特定視角的偏見。

多元社會中,「膚色」沒有標準答案

在歐美的學校裡,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明顯。你走進一間英國或美國的教室,學生們可能來自世界各地,有各式各樣的膚色。這時候,老師不可能說:「把你們的皮膚色筆拿出來畫自己。」因為對某些孩子來說,那根筆根本就不是他們的皮膚顏色。甚至,這樣的指令可能讓學生感到格格不入、被排除在「標準值」之外。

正因如此,歐美國家在教育與設計上早已避開「skin colour」這個詞,轉而用 nude(裸色)、beige(米色)、tan(小麥色)等更具體且中性的顏色名稱來描述。而且現在越來越多品牌也開始設計出不同深淺、不同膚色的產品,從彩妝、襪子、內衣,到圖像設計,都開始尊重多元。

但我們在台灣,還是常常聽到「皮膚色」這個詞,甚至有些學生還會寫進英文作文裡:“I used the skin colour to draw myself.” 當我們這樣用英文說出來的時候,聽在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母語者耳裡,會覺得:你說的是誰的膚色?

語言的更新,是文化敏感度的一部分

這不是在政治正確,而是你有沒有察覺語言中隱藏的偏見。如果你未來要出國留學、工作、生活,甚至只是跟外國朋友交談,這樣的詞彙使用就會變得至關重要。因為你的語言會透露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深度。別人會從你的話語中,感受到你有沒有意識到什麼叫做「多元文化」,而不只是把「英語說對」而已。

英文裡,其實我們也很少直接說 someone is “skin-coloured”。這不但奇怪,也沒什麼意義。大家會直接描述是 light-skinned, dark-skinned, fair, olive, tan 等等,而不會直接把 “skin colour” 拿來當一種固定顏色看待。如果你想表達某種顏色,也會用 peach, beige, caramel, mocha 等色調來講,而不是說 “use the skin colour one.”

文化、語言、知識和個性:學英文不是只為了考試

這就是里茲螞蟻一直在強調的英文學習四邊形——文化、語言、知識與個性。會說英文不是最厲害的事,會說出讓人舒服、讓人理解、讓人感受到你對文化的尊重的英文,才是你在國際舞台上的底氣。語言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技巧,而是你怎麼與這個世界連結。

也許你過去真的從沒想過「皮膚色」這個詞會冒犯誰,那也沒關係。重要的是,今天你知道了、想到了,就能從這個瞬間開始,讓你的英文再往前一點點,也讓你的世界觀擴大一點點。你會發現,你不是只有在學語言,你其實是在成為一個更懂世界的人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