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經在跟外國人聊天的時候,發現對方眉頭一皺、滿臉疑惑,卻又很有禮貌地點頭微笑,恭喜你,很有可能你講出了一句讓人聽不懂的「中式英文」。這種情況在非母語者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台灣學生,由於我們從小習慣以中文為母語思考,再翻譯成英文,常常會不自覺地說出字面正確、語感卻完全不自然的英文句子。這並不是因為你英文不好,而是因為語言邏輯的不同,需要特別練習才能調整過來。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如何從思考方式、練習方法、到互動技巧,全方位地幫助自己慢慢擺脫中式英文,讓你的英文變得更自然、更接近母語者的節奏。
建立英文腦:用英文去思考,而不是翻譯
很多人聽到「建立英文腦」這個說法會馬上反駁:「不是說雙語腦比較好嗎?」沒錯,在最終目標上,我們鼓勵雙語腦,但在練習階段,強迫自己用單一語言思考,反而是突破瓶頸的必要手段。當你硬是用英文去組織句子時,你會自然卡住、停頓,這些卡頓其實是極好的學習機會。比如你想說 “我很興奮去旅行”,結果卡在 excited 後面到底要加 for 還是 about?這時候你查字典、查例句,下一次就不會再錯。像我自己,就是因為用英文腦練習,才學會了像 “smacking the lips”(咀嚼聲)這種自然又生活化的表達,或是 “sleep funny”(落枕了)這樣的用法。如果我一直用中文邏輯去兜英文,這些道地說法永遠學不起來。強迫自己用英文腦,不是要否定母語,而是為了幫自己開一扇通往自然英文世界的大門。

跟讀,跟讀,再跟讀:語感是練出來的
有些人問我,為什麼跟讀(shadowing)那麼厲害?跟讀到底在練什麼?其實除了練發音之外,更重要的是練語感。英文的語序、連接詞、常用結構,都是透過反覆聽、跟著說,慢慢變成肌肉記憶的。例如 There is/There are 這種結構,如果你只是死背文法規則,開口講話時還要想一秒;但如果你每天跟著BBC的podcast或TED演講跟讀,自然而然就會內建這個模式。跟讀練的不是機械重複,而是讓你在潛意識裡,建立一種「英文就該這樣說」的直覺。越跟讀,你越知道哪些句子是地道的,哪些是翻譯腔,一點一滴地,把中式英文的習慣剝掉,換上一套更自然的語言系統。
找一個願意糾正你的人,勇敢面對每一次錯誤
說到這一點,很多人心裡一定打了個寒顫。畢竟,沒有人喜歡被糾正,特別是當你以為自己講得很流利的時候。但我要說的是,如果有人願意認真糾正你的英文,那是你的大福氣。在國外念書的時候,我就主動請求朋友幫我改英文。他們不但指出語法錯誤,還會教我更道地、更順口的說法。剛開始當然很痛苦,但每一次被修正,都是成長的機會。真正讓你進步的,不是無限次地自說自話,而是有人從旁提醒你哪裡不自然。不要害怕被指正,更不要逃避那些 “Awkward” 或 “That’s not how we say it” 的瞬間。因為那些尷尬,才是你和真正流利英文之間最短的橋樑。

英文學習是修正的藝術,也是認識世界的一部分
想要徹底擺脫中式英文,關鍵不只是語言技巧,更是一種心態的轉換。學英文,不只是把單字拼起來,不只是為了拿到一張證書,而是去理解,這個世界上有另外一套組織語言、思考邏輯的方式。當我們說英文,不是要變成另外一個人,而是讓自己擁有多一種思考、多一種表達的可能。這就是為什麼在一杯茶英文,我們一直強調:英文學習不是死背單字或文法,它應該融合文化、語言、知識與個性。當你越來越能自然地用英文表達自己,不只是語言變流利了,你的世界也會跟著打開。真正重要的,不是 “避免中式英文” 這件事本身,而是透過這個過程,你練就了更開放、更靈活、更勇敢面對錯誤的自己。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 你還在講這個字嗎?出國的話千萬不要把這個字掛在嘴邊|這個詞在國外根本不能講!出國留學前一定要知道
- 旅遊和留學之前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過海關,不是點咖啡,是搞懂這件事情的英文
- 自然發音學英文才會快?|自然拼讀法有用嗎?你想講好英文,還是一直用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