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時那些難以翻譯的文化:不吃牛、名字的由來要怎麼說?|留學生活裡的「翻譯困境」

在留學生活中,我們很常遇到一個尷尬的時刻:明明想解釋清楚,但中文裡的一些文化或習俗,翻成英文卻總覺得怪怪的。比方說,有些人因為「命帶魁罡」而不吃牛;有些人的名字背後藏著家族的歷史與意義。這些對我們來說再自然不過的事,在外國朋友耳中卻顯得陌生甚至荒謬。

如果你真的照字面翻,可能會被誤解成「迷信」或「搞笑」,完全失去原本的尊重與嚴肅性。所以,這些「難以解釋的事情」到底要怎麼翻譯?這其實不是單純的語言問題,而是文化橋樑的建構問題。

「不吃牛」怎麼翻才不奇怪?

很多人會直接翻成 I don’t eat beef because the fortune teller told me so. 這樣雖然字面正確,但聽在外國人耳裡,可能覺得你好像生活在「未開發的封建社會」。那麼,該怎麼辦?

我的經驗是,找到一個「國際可對應的文化參照」。舉例來說,你可以說:It’s like how Muslims don’t eat pork. For us, cows were considered important in our tradition. 這樣的說法立刻把原本「難以解釋的信仰」轉化為「普遍的宗教禁忌或文化習俗」,讓對方有參照點。

另一個做法,是把信仰合理化為文化或歷史的選擇。像是:In the past, cows were very important in farming, so some families developed the tradition of not eating beef. 這樣的翻譯方式更容易讓人理解,不會把焦點放在「算命」或「星宿」上,而是把它框架在文化背景。對方聽了就會覺得合理,而不是覺得你迷信。

名字的由來,要翻譯成什麼?

中文名字對西方人來說常常很難理解。因為在英文文化裡,名字更多時候是音譯或單純的傳統,少有「字義」的成分。但我們的名字往往帶著父母的祝福,或家族的歷史延續。如果硬要解釋「家族輩分字」或「族譜字輩」,外國人可能完全摸不著頭緒。這時候,最簡單而不失禮的方式是說:Every character in my name has a meaning. My parents chose it to give me their blessing. 這樣不僅精準,還能讓外國人理解我們名字的文化深度。

我還記得有一次在國外自我介紹時,對方問我名字的意思。我沒有直接進入家族字的複雜歷史,而是告訴他:「我名字的最後一個字代表聰明,我父母希望我一生可以愛學習。」對方聽完點頭,甚至分享了自己名字在希臘文中的含義。我們因此產生了更多交流。這種翻譯方式,其實不是翻譯字面,而是翻譯「文化功能」。

難以解釋時,文化對應比逐字翻譯更重要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留學生活裡的翻譯,有時候並不只是「語言轉換」,而是「文化轉換」。當你遇到無法解釋的事情,不需要執著於逐字翻譯,而是去找一個對方能理解的文化對應。就像前面說的,把「不吃牛」對應成「不吃豬肉」,把「名字的字義」對應成「祝福或象徵」,這樣交流會更自然。因為真正重要的不是你講得有多精準,而是你講得有多容易被理解。如果硬翻,對方反而會覺得你奇怪;如果找到對應,他會因為熟悉感而更容易接受。

這裡有一個小技巧:你可以先想像自己是外國人,如果別人跟你解釋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你會希望聽到什麼?是複雜的專有名詞,還是簡單的比喻?答案很明顯。

跨文化的學習,溝通永遠大於翻譯

總結來說,留學生活中遇到那些「難以翻譯的事情」,其實不是考驗你的英文多好,而是考驗你能不能用世界觀去解釋自己的文化。不管是「不吃牛」這樣的信仰,還是「名字的由來」這樣的傳統,我們都不需要硬翻,而是用對方能理解的文化去對應。這樣做不僅能讓外國人更尊重我們的背景,也能讓交流變得更有深度。

我始終相信,語言的最終目標不是炫技,而是溝通。當你能讓一個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去感受你的故事,那才是真正的國際溝通。留學的最大收穫,也不僅是英文變好,而是學會了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做一個能清楚表達自己文化的台灣人。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